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6:20:24

香港海水路亞對象魚資料與習性 ( 待續... )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25 16:52 編輯

早輪整完淡水,依家到海水啦.....:em17


百花鱸 ( Seabass )



Lateolabrax japonicus   


棲息深度5 - 30 公尺
中文名 日本真鱸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夢鱸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花鱸   
觀賞魚類否   
俗名七星鱸、花鱸、青鱸、鱸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最大體長 102 cm棲息環境 礁區、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Perch; Sea bass; Japanese seaperch; Japanese sea bass; Japan sea bass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頜稍突出於上頜;上頜骨後端平截並延伸達眼後緣下方。上、下頜、鋤骨與腭骨均長有絨毛狀齒帶。
前鰓蓋骨後緣有鋸齒,隅角處有1根強棘,腹緣有棘突3根,主鰓蓋骨有2棘。被細小櫛鱗,不易脫落。
背鰭硬棘與鰭條間有深缺刻,具硬棘XIII,軟條13;臀鰭硬棘III,軟條8;尾鰭叉形。體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體側上部散在黑點。背鰭黃褐色,散在黑點;
臀鰭黃褐色而具暗色斑紋;尾鰭淡色至灰黑色。此類魚之分類地位仍有存疑,Nelson (1994)將此類魚暫列為不確定魚而暫列於真鱸科(Percichthyidae)。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淡、海水交會區,且多半活動於具有流動水流之礁區。常上溯至淡水域覓食。每年春夏之際,幼魚上溯,而在冬季時降游回大洋。性兇猛,以魚、蝦為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黃海、東海、日本沿海至南中國海。台灣分布於北部及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 一般以定置網、刺網、延繩釣與一支釣等法捕獲,已能人工養殖。本種可清蒸、紅燒、煮湯;更被視為手術後食補之魚。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233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6:28:06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18 17:01 編輯

盲鰽




Lates calcarifer   

棲息深度0 - 40 公尺
中文名 尖吻鱸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尖嘴鱸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尖吻鱸   
模式種產地 Japan
觀賞魚類否   
俗名金目鱸、盲槽、扁紅目鱸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最大體長 200 cm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而側扁,腹緣平直。頭尖,頭背側、眼睛上方有一明顯凹槽。眼略小。前後鼻孔相近。吻短而略尖。口大,下頜略突出;上頜後端達眼後下方。
眶前骨與前鰓蓋骨均無鋸齒之雙重邊緣,前鰓蓋骨下緣3-4硬棘。上、下頜、鋤骨、腭骨及翼骨上均有絨毛狀齒帶,舌上無齒。被細小櫛鱗;側線鱗數60-63。
背鰭單一,具深缺刻,鰭條數為VII-VIII+I, 11;臀鰭鰭條數為III+8;胸鰭短;尾鰭圓形。成魚體呈銀白色,體背側灰褐至藍灰色,各鰭灰黑或淡色;
幼魚褐色至灰褐色,頭部具3條白紋,體側散布白色斑紋,眼褐色至金黃色,隨成長而略具淡紅色虹彩。   

棲所生態 :

為熱帶及亞熱帶沿岸海域魚類,棲息於岩岸礁石與泥沙交匯處,而常活動於半淡鹹水水域,亦會溯入淡水河川。屬廣鹽性魚類且不耐低溫。

地理分布 :

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沿岸之半淡鹹水域,西起阿拉伯灣,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台灣西部及南部有分布。

漁業利用 :

可以流刺網、一支釣與延繩釣等漁法捕獲。為東南亞地區之重要養殖魚種,台灣沿海也有產,但以南部養殖較多。可清蒸、紅燒或煮湯食用。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61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6:36:14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18 17:00 編輯

紅鲉



學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棲息深度1 - 100 公尺
中文名 銀紋笛鯛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紫紅笛鯛   
模式種產地 Arabia
觀賞魚類否   
俗名紅槽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最大體長 120 cm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Red snapper; River snapper; Mangrove red snapper; Mangrove snapper; Mangrove jack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圓鈍,背緣稍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上頜兩側具細尖齒,多埋於上唇內,前端具大犬齒2顆;
下頜為疏鬆圓錐齒,前端無犬齒;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絨毛狀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
側線完全,側線鱗列數44-48;側線上方前半部的鱗片排列與側線平行,僅後半斜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具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
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而略等於頭長;尾鰭近截形,微凹。體為一致之紅褐色至深褐色,幼魚之體側則有7-8條銀色橫帶,隨成長而消失。
本屬全世界共65種,本省產22種。

棲所生態 :

幼魚和稚魚棲息於河口或河川下游,成魚後則遷移至近海礁區,有時可棲息於水深達100公尺處。主要攝食魚類及甲殼類。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Samoa),南自澳洲,北迄琉球群島。台灣各地有礁之沙泥地均有產,以西南海域較多。

漁業利用 :

本種魚為印度-太平洋區重要之食用魚,一般皆以一支釣、底棲延繩釣和拖網等漁法捕獲,亦為笛鯛淺海養殖之主要種類,常供海釣池用。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097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6:59:29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18 17:18 編輯

火點




學名Lutjanus russellii   

棲息深度1 - 80 公尺
中文名 黑星笛鯛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勒氏笛鯛   
模式種產地 Malay-Moluccan Archipelago
觀賞魚類否   俗名加規、火點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50 cm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Snapper; Russel's snapper; Russell's one spot snapper; Russell's snapper; Moses perc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5-18。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犬齒,內列齒絨毛狀;
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具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
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頭背部前額區鱗列數1-2,且左右分離有寬空隙;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
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內凹。
體側褐色至紅褐色,腹部銀白;體側約有8條黃褐色縱帶,有時不顯;體側在背鰭鰭條部下方具一大黑斑,黑斑2/3在側線上方。背、尾鰭紅褐色;腹、臀鰭黃色。

棲所生態 :

成魚主要棲息於外礁,但也可發現於岩岸礁區。幼魚有時可發現於紅樹林區、河口或河川之下游區。夜間覓食,以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斐濟,南到澳洲南部,北迄日本南南。台灣各地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

味美肉質佳是市場高經濟魚。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流刺網為主,偶可使用拖網捕獲。紅燒、煎食皆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18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7:18:00

牙點



學名Lutjanus johnii   

棲息深度1 - 80 公尺
中文名 黑斑笛鯛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約翰笛鯛   
模式種產地 Arabia
觀賞魚類否   
俗名赤筆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沙   
最大體長 7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圓鈍,背緣稍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上頜兩側具細尖齒,排列疏鬆,前端具犬齒2顆;下頜為疏鬆尖錐齒,前端無犬齒;
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
側線完全,側線鱗列數42-43;側線上方的鱗片排列自始至終與側線平行,側線下方亦然。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顯著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
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而略等於頭長;尾鰭近截形,微凹。體背灰褐色,體側黃色,腹部銀白。
體側鱗片中央具一小黑點,各黑點相連成點帶而與側線平行;體側在背鰭軟條部起點的下方具一大黑斑,黑斑2/3為側線上方。各鰭黃色。
   
棲所生態 :

棲息於沿岸礁區,水深1-80公尺處。幼魚有時可發現於紅樹林區、河口。主要攝食蟹類、蝦類及其它底棲甲殼類。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起,東至斐濟群島,南自澳洲,北迄琉球群島。台灣南部及西部海域均有產。

漁業利用 :

一般以一支釣、流刺網等漁法捕獲。煎食或紅燒皆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109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7:23:00

紅鰽



學名Lutjanus bohar   

棲息深度1 - 180 公尺
中文名 雙斑笛鯛
有毒魚類是   
科中文名 笛鯛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白斑笛鯛   
模式種產地 Arabia
觀賞魚類否   
俗名海豚哥、紅魚曹、花臉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9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鼻孔下方有一溝通至眼前。前鰓蓋缺刻不顯著,淺而缺如。鰓耙數23。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
上頜前端具犬齒數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沒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
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
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
尾鰭叉形。體一致為赤褐色,但體背部顏色較深且沿背緣有二個白斑。奇鰭及腹鰭外緣顏色亦較深。
   
棲所生態 :

棲息於珊瑚礁區,包括潟湖區或外礁,水深10-70公尺處。通常獨自巡游於礁區四周尋找獵物,以魚類為主食,偶而捕食甲殼類、端腳類等。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馬貴斯(Marquesas )及萊恩群島( Line Islands),北自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台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許多沿岸國家重要之食用魚。主要漁法為一支釣及底部延繩釣為主。一般以煎食或紅燒為食。唯大型魚因食物鏈之故,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在國外有食物中毒之例。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099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7:35:08

牛廣




學名Caranx ignobilis   

棲息深度2 - 80 公尺
中文名 浪人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珍鰺   
模式種產地 Red Sea
觀賞魚類否   
俗名牛港鰺、牛港瓜仔、牛公瓜仔、流氓瓜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16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White ulua; Yellowfin jack; Yellow-fin trevally; Trevally; Big-headed jack; Black ulua; Giant trevally; Goyan fish; Giant kingfish; Jack; Lowly trevally; Forsskål's Indo-Pacific jack 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呈卵圓形,側扁而高,隨著成長,身體逐漸向後延長。頭背部強度彎曲,頭腹部則幾乎呈直線。
脂性眼瞼普通發達,前部達眼之前緣,後部達瞳孔後緣,留下略呈半圓的縫隙。吻鈍。上頜末端延伸至瞳孔後緣。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0-24。
體被圓鱗,胸部僅於腹鰭基部前方裸露無鱗,除了腹鰭基部前方有一小區域被鱗。
側線前部彎曲大,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6-7軟條之下方,直走部幾全為稜鱗。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呈彎月形,不延長為絲狀。
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色。各鰭淡色至淡黃色。鰓蓋後緣不具任何黑斑,體側亦無任何斑紋。

棲所生態 :

近沿海洄游性魚類。成魚多單獨棲息於具清澈水質的瀉湖或向海的礁區; 幼魚常出現於河口區域。主要在夜晚覓食,以甲殼類如螃蟹類,龍蝦類及魚類為對象。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海域。台灣各沿岸經常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

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流刺網、定置網捕獲。清蒸或紅燒皆宜,或加工鹽漬處理。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26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7:44:10

章紅



學名Seriola dumerili   
棲息深度15 - 360 公尺
中文名 紅甘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杜氏鰤(高體鰤)   
觀賞魚類否   
俗名紅甘   
世界分布 全球性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最大體長 180 cm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Purplish amberjack; Rock salmon; Sailor's choice; Yellow tail; Amberjack; Allied kingfish; Greater yellowtail; Greater amberjack; Great yellowtail; Great amberfish; Jenny lind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呈長圓形,腹面圓。脂性眼瞼不發達。主上頜骨寬大,使得上頜之末端呈圓形,且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寬大之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皆有齒。
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1-16。側線無稜鱗。尾柄兩側之肉質稜脊幼時不明顯,隨著成長而逐漸發展。無離鰭。尾柄處有凹槽。
幼魚時,頭部具斜暗帶,體側具5條暗帶;中魚時,體側及各鰭呈黃色、橄欖色或琥珀色。頭部斜暗帶逐漸不顯著,體側暗帶則已消失;
成魚體色變化大,體背藍灰至橄欖色,腹面銀白至淡褐色。體側另具一條黃色縱帶,但有時不顯。各鰭色暗,尾鰭下葉末端淡色或白色。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較深礁石區海域,偶而可發現於近岸內灣區。棲所區域較廣,由水深18~360公尺之間,三、兩成群游動。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台灣各沿近海均產,是常見之魚種。

漁業利用 :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拖網、流刺網、圍網、定置網捕獲。肉質鮮美,可作生魚片,亦可煎食、煮湯皆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49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7:47:35

油甘



學名Seriola rivoliana   

棲息深度30 - 160 公尺
中文名 黃尾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鰺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長鰭鰤   
觀賞魚類否   
俗名油甘   
世界分布 全球性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   
最大體長 100 cm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砂泥底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呈長圓形,腹面圓。脂性眼瞼不發達。主上頜骨寬大,使得上頜之末端呈圓形,且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寬大之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皆有齒。
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8-19。側線無稜鱗。尾柄兩側之肉質稜脊幼時不明顯,隨著成長而逐漸發展。無離鰭。尾柄處有凹槽。
幼魚時,頭部具斜暗帶,體側具6條暗帶;中魚時,體側及各鰭呈黃色、橄欖色或黃銅色。頭部斜暗帶仍清晰可見,體側暗帶則已消失;
成魚體色變化大,體背褐色或藍灰至橄欖色,腹面銀白至淡褐色。體側另具一條黃色縱帶,但有時不顯。各鰭色暗,尾鰭下葉末端不具淡色或白色緣。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外礁斜坡或外灘,棲息深度可達160公尺或更深之水域。成魚為外洋性底棲魚類,幼魚有隨漂浮物漂游的習性。主要以小魚為食,但亦會捕食甲殼類。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海域,有些溫帶水域亦可發現其蹤跡。台灣東北部、東部及東南沿海可發現其幼魚;成魚則因棲息於外洋較深的水域,
較難發現於近海,是偶見之魚種。

漁業利用 :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一支釣、拖網、流刺網、圍網、定置網捕獲。肉質鮮美,可作生魚片,亦可煎食、煮湯皆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50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7:57:47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18 19:08 編輯

竹籤



學名Sphyraena acutipinnis   

棲息深度20 - 50 公尺
中文名 尖鰭金梭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金梭魚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尖鰭魣   
觀賞魚類否   
俗名針梭、竹梭、巴拉庫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80 cm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前鼻孔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
延長鰓耙數1。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129-138。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正好位於背鰭起點之下方;胸鰭短,末端不及背鰭起點;尾鰭全期為深叉形。
體背部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側線下方具一暗色縱帶,死後不顯;腹鰭基部上方具一小黑斑。尾鰭暗色;餘鰭灰白或淡色。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大洋較近岸的礁區、內灣、潟湖區或河口域,常成大群數一起於夜間活動。游泳能力強,活動範圍廣,並無固定的棲所。肉食性,以礁區的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木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部至澳洲東北部。台灣各地均產。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流刺網或拖曳釣等漁法捕獲,本種魚肉味不錯,油煎、紅燒、煮湯或碳烤皆不錯。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fishlist2.php?page=9&T3=&T2=&T1=&R1=habitate&D1=h1&pz=18&dere=&orderby=family_id
頁: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海水路亞對象魚資料與習性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