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8:07:54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4-10 20:11 編輯

海狼




學名Sphyraena barracuda   

棲息深度0 - 100 公尺
中文名 巴拉金梭魚
有毒魚類是   
科中文名 金梭魚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大鱗魣   
觀賞魚類否   
俗名金梭、竹梭、巴拉庫答   
世界分布 全球性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 200 cm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Short barracuda; Barra; Commerson's sea pike; Barracuda; Great barracuda; Great barra cuda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眼前緣之下方;
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無鰓耙。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75-84。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
胸鰭略短,末端不及或幾近背鰭起點;尾鰭於全長50公分以下之幼魚為深叉形,全長50公分以上則逐漸呈雙凹形。
幼魚體呈黃褐色,體側中部具一列黑色點狀斑駁;成魚之背部呈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體側上半部有20條左右的暗藍色橫帶,不延伸至腹部。
尾鰭暗色,且上下葉末緣為白色。

棲所生態 :

成魚喜歡在開放性的大洋活動,幼魚則棲息於淺礁區、沼澤區、潟湖區或河口區。通常單獨或數尾一起活動,游泳能力強,速度快。肉食性,對逃竄之獵物反而喜歡攻擊,以魚類、頭足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

全世界除了東太平洋外,各溫、熱帶水域均有分布。台灣四周均有產,但以南部較多。

漁業利用 :

本種魚是金梭魚科之中,體型最為巨大的魚種。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定置網、拖曳釣等漁法捕獲,在國外釣金梭是一種高級而刺激的休閒活動,
其遊釣之經濟價值比捕獲送到漁市場要高出很多。屬於大型食用魚,適宜切成一段一段的油煎或紅燒。因食物鏈之關係,可能會累積有熱帶海魚毒。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645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8:13:20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4-10 20:11 編輯

煙仔虎



學名Euthynnus affinis   

棲息深度0 - 50 公尺
中文名 巴鰹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鮪   
觀賞魚類否   
俗名三點仔、煙仔、倒串、鯤、花煙、大憨煙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綠島   
最大體長 100 cm
棲息環境 大洋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背緣和腹緣弧形隆起;尾柄細短,平扁,兩側各具一發達的中央隆起脊,尾鰭基部兩側另具2條小的側隆起脊。頭中大,稍側扁。
吻尖,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絨毛狀;鋤骨和腭骨亦具細齒1列,舌上則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29-34。
體在胸甲部及側線前部被圓鱗,其餘皆裸露無鱗;左右腹鰭間具2大鱗瓣;側線完全,沿背側延伸,稍呈波形彎曲,伸達尾鰭基。
第一背鰭具硬棘XI-XV,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10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背側深藍色,有十餘條暗色斜帶;
胸部無鱗區常具3-4個黑色暗斑。全世界本屬共有三種,本省僅產此種。   

棲所生態 :

近海大洋性上層洄游魚類。常成大群游動,流泳速度快。主要攝食魚類、甲殼類、烏賊等。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溫暖水域。台灣主要產於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

為各沿岸國重要之經濟魚種,年產量可達45,000-65,000噸。一般漁法以流刺網或延繩釣捕獲。主要以煎食、味噌湯為食,新鮮魚可作生魚片。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487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8:30:58

牙帶




學名Trichiurus nanhaiensis   

棲息深度0 - 400 公尺
中文名 南海帶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帶魚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南海帶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帶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   
最大體長 122 cm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Silverfish; Hairtail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細短,末端收縮較快。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癒合。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
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
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具III棘,共132-139軟條,肛門前背鰭數39-41;臀鰭退化,起始於背鰭第39-41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於皮下;
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淺黃色;尾端呈暗色。與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極為相似,其與白帶魚之差異在於左右額骨癒合。

棲所生態 :

暖溫水域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近泥砂泥質水域,水深在60-100公尺間,亦常游至深遠3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
喜弱光,有明顯日夜垂直分布之習性,白天至深水層,黃昏、夜間及清晨則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性極貪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菲律賓、南中國海等。台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及澎湖海域等。

漁業利用 :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巾著網及一支釣等。盛漁期在春夏間,也是西南部沿岸季節性重要之海釣魚種。肉質佳,但體型較小,以油炸或煎食為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3575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8:38:48

青班




學名Epinephelus coioides   

棲息深度0 - 160 公尺
中文名 點帶石斑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點帶石斑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石斑、過魚、紅花、紅點虎麻、紅斑、青斑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最大體長 10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英文俗名 Orange-spotted grouper; Orangespotted rockcod; Estuary cod; Green grouper; Estuary grouper; Estuary rock cod
瀕危狀態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7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突。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
鰓耙數8-10+14-17,隨著成長而逐漸退化。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8-65;縱列鱗數100-118。
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背側黃褐色,腹側淡白;
頭部、體側及奇鰭散佈許多橘褐色或紅褐色小點;體側另具5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水質較混濁的沿岸礁區,亦常被發現於汽水域,幼魚則經常出現於砂泥底之河口域、沼澤區或潟湖。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漁業利用 :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已有實驗性之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35

黑雲 發表於 18/3/2010 18:45:39

花鬼班




學名Epinephelus malabaricus   

棲息深度0 - 30 公尺
中文名 瑪拉巴石斑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瑪拉巴石斑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馬拉巴、石斑、過魚、來貓、厲麻、虎麻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   
最大體長 234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Greasy grouper; Malabar rockcod; Malabar group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0-3.7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略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5列。
鰓耙數8-11+14-18。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4;縱列鱗數101-117。
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淺褐色,有五條微斜之暗色褐帶,有時不顯著,腹側之帶有分叉之情形。
頭部、體側、胸部、下頜腹面、口緣均具黑褐色斑點;頭部及體側另具白色斑點及斑塊之散佈。   

棲所生態 :

棲所多樣化,舉凡珊瑚礁區、石礫區、潮池、河口區或泥沙底區,從水深0-150公尺處皆可見其蹤跡。以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東加,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魚市場最常見之高經濟性石斑魚,經濟性高,是鮨科中人工繁殖與培育最成功的魚種,現今食用者,大多是養殖魚。野生種可用拖網、延繩釣、魚槍或一支釣等漁法捕獲。
清蒸食之,口味佳。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46

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5:33:51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25 15:38 編輯

烏絲班



學名Cephalopholis boenak   


棲息深度1 - 150 公尺
中文名 橫紋九刺鮨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橫紋九棘鱸   
觀賞魚類是   
俗名橫帶鱠、過魚、石斑、黑貓仔、黑絲貓、竹鱠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30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Overcast grouper; Chocolate hind; Brown-barred rockcod; Brownbarred rockcod; Brownbarred grouper; Charcoal grouper; Brown coral cod; Brown coral-cod
瀕危狀態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3.1倍。頭背部略為陡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稍能活動,可向前伸出,末端延伸之眼後之下方;
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下頜內側齒尖銳,排列不規則,可向內倒狀;鋤骨和腭骨具絨毛狀齒。前鰓蓋緣圓而平滑;下鰓蓋及間鰓蓋微具鋸齒。
下頜無犬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6-51;縱列鱗數86-100。背鰭連續,有硬棘IX枚,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以及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色呈暗褐色;體側通常具有7-8條暗色橫帶;頭部有時具有從眼睛輻射出去的藍紋;
上鰓蓋棘及中鰓蓋棘間具有一黑斑;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暗色而具有淡藍色緣。

棲所生態 :

一般棲息於淤塞而已死的珊瑚礁區水域,水深在1-30公尺處,亦曾有過在水深64公尺處被拖網捕獲之記錄。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亞熱帶海域,由肯亞至莫三比克南部,東至西太平洋,但不存在於印度洋中大部份的島嶼。
台灣名地大都有分布,尤其在北部、東部及南部沿岸較常見。

漁業利用 :

中小型石斑魚,不是主要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拖網或魚槍捕獲。食用及觀賞兼具。本省大多以一支釣捕獲,產量不少。一般以煮湯食之,味道佳,肉質鮮美。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13

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5:38:36

芝麻班



學名Anyperodon leucogrammicus   


棲息深度1 - 40 公尺
中文名 白線光頜鮨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白線光腭鱸   
觀賞魚類否   
俗名白線鮨、過魚、石斑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最大體長 65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

體延長,頭甚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1-3.7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窄,平坦或微凹陷。吻尖。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瞳孔之後緣下方;上下頜不具犬狀齒;
下頜後方具2-3列細小齒;腭骨無齒。前鰓蓋圓形,後緣具微鋸齒;主鰓蓋具3扁平棘,中間棘最長。鰓耙數7-9+14-17。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1-72;
縱列鱗數106-125。背鰭連續,有硬棘XI枚,軟條14-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或9;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短於後頭部,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
尾鰭圓形。成魚體呈綠色至灰褐色,體側、頭部、背鰭及尾鰭基部散佈著橘紅色之班點;頭部及體側具4條白色縱帶,但後半部常不顯著;
幼魚體呈金黃色而具多條淡灰藍色縱帶,背鰭軟條基部及尾鰭基部具藍緣之黑斑。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區、清澈水質的潟湖區或面海礁區,水深在5-80公尺處海域。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幼魚的體色主要是模仿隆頭魚科的紫色海豬魚(Halichoeres purpurescens)的幼魚,目的在於使自己可輕易欺騙獵物而接近它。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歇爾群島、薩摩亞及費尼克斯群島,北自日本,南迄澳洲。包括日本、菲律賓、印尼、巴布新幾內亞、澳洲、台灣及印度洋中之各島嶼。台灣主要產於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魚槍或魚籠捕獲。清蒸或煮湯皆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06

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5:48:16

黃釘




學名Epinephelus awoara   
棲息深度1 - 65 公尺
中文名 青石斑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青石斑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黃丁斑、石斑、過魚、中溝、白馬罔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6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Yellow group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7-3.3倍。頭背部弧形;眶間區窄,中央微凸。眼較小,短於吻長。
口大;上頜前端具有3個圓錐齒及1個能向後倒伏的牙齒,內側絨毛狀齒;下頜前端2個圓錐齒,內側齒細尖,排列稀疏。鰓耙數8-9+16-18。
前鰓蓋骨後角具2-5個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55;縱列鱗數92-109。
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則呈金黃色或淡;
體側具4條暗色橫斑,尾柄處亦具1條橫斑,另在頭頸部具一不明顯之橫斑。頭部及體側散佈著小黃點;體側及奇鰭常具灰白色小點。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黃緣。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水深10-50公尺處之石礫區或沙泥區海域,幼魚則常出現在潮池區。以魚類為主食。
親魚適合產卵的水溫為23.2-23.4℃,鹽度20-34 ‰,產卵期在6、7月份,通常在傍晚6到 8時進行產卵,為分批多次產卵型,受精卵約在27小時後孵化成仔魚。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南中國、越南及台灣。台灣主要產於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亦可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29

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6:05:09

石釘




學名Epinephelus fasciatomaculosus   

棲息深度1 - 230 公尺
中文名 擬青石斑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擬青石斑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石斑、過魚、罔仔、竹節鱠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澎湖   
最大體長 30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Rock group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
鰓耙數7-8+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8-52;縱列鱗數92-106。
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淡灰褐色,散佈許多小暗褐色、黃褐色或紅褐色斑點;
體側另具5條不顯之略斜橫帶,前四條上端延伸至背鰭,近腹部分叉。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淺的岩礁區。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南中國海、台灣及日本南部。台灣南部產量較多。

漁業利用 :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延繩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39

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6:09:58

花頭梅




學名Epinephelus hexagonatus   
棲息深度0 - 30 公尺
中文名 六角石斑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六角石斑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六角格仔、石斑、花點格、鱸狸、蜂巢石斑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26 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Orange sea bass; Star-spotted grouper; White specked rockcod; Starspotted grouper; Wirenetting cod; Hexagon grouper; Hexagon rockcod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4倍。頭背部弧形;眶間區略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3-5列。
鰓耙數7-9+14-16。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0;縱列鱗數89-100。
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4-15;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頭部及體側呈淺褐色,滿佈約等於瞳孔之六角形暗斑,斑間隔極狹。
體背沿背鰭基底至基底有5個黑斑,前四個延伸至背鰭;眼後具1黃褐色大斑點,另有1較小班點緊接於其後。胸鰭紅褐色而具黃色線紋及斑點;
餘鰭則具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及白色小點。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沿岸獨立珊瑚礁區水域。以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島嶼周緣海域。台灣產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由於產量豐,是魚市場常見之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魚籠、魚槍或流刺網捕獲。清蒸或煮湯食之佳。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42
頁: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海水路亞對象魚資料與習性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