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6:23:35

石狗公




學名Sebastiscus marmoratus   

棲息深度0 - 40 公尺
中文名 石狗公
有毒魚類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褐菖鮋   
觀賞魚類是   
俗名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30 cm
棲息環境 礁區
英文俗名 Rockfish; Scorpionfish; File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側扁呈長橢圓形,眼間隔窄,約為眼徑之一半,口大,端位,微斜,下頜較上頜略短,背鰭硬棘發達,硬棘部與軟條部具淺凹部,
胸鰭近於五邊形,尾截形,體淡紅色,會隨深度而加深,腹部淡黃色。鰓耙數少於24。

棲所生態 :

近沿海底棲性,生活於較淺的岩礁底質水域。肉食性,主要是以小型魚類。棘基部具毒腺,卵胎生的魚種,成熟的雄魚有交接器。

地理分布 :

菲律賓、台灣、日本及大陸沿海。

漁業利用 :

本種在台灣岩礁底質之近沿海相當普遍,週年可產,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肉質甜美而有彈性,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台灣北部沿海產量較高。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891

黑雲 發表於 25/3/2010 16:33:06

雙牙班



學名Epinephelus bruneus   

棲息深度20 - 150 公尺
中文名 褐石斑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褐石斑魚   
觀賞魚類否   
俗名石斑、過魚、土鱠、土溝龍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台灣分布 南部   
最大體長 128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Mud grouper; Kelp grouper; Longtooth group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3.0-3.6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齒,兩側齒細尖,可向後倒伏。
鰓耙數9-11+16-18。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64-72;縱列鱗數93-126。
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3-15;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
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成魚頭部及體側灰褐色,體側橫帶及斑塊常不顯,
僅有淡灰色小點呈線狀或斑駁狀散佈,臀鰭下緣和尾鰭下角具白緣;幼魚淡黃褐色,體側6條不規則的暗色橫帶,帶中另散佈淡色斑塊,
背鰭硬棘鰭膜尖端具橘黃色之三角形斑塊。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岩礁區,亦可發現於砂泥底水域,棲息深度一般在20-200公尺間,幼魚則棲息於岸邊水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及台灣等沿岸。台灣主要產於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亦可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532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13:55:53

爛肉梳




學名Elops machnata   

棲息深度1 - 30 公尺
中文名 海鰱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海鰱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大眼海鰱   
模式種產地 Jiddah, Red Sea
觀賞魚類否   
俗名瀾槽、四破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118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River skipjack; Tempounder; Tenpounder; Springer; Whole sardine; Ten pounder; Big-eye giant herring; Big-eye herring; Bony fish; Lady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側扁。吻長約等於或稍大於眼徑。口大;上頜向後延伸超過眼睛;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細齒。具喉板,擬鰓發達。
體被小而薄的圓鱗,腹部無稜鱗,背鰭、臀鰭基底有鱗鞘;胸鰭及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起始於腹鰭基後,最末鰭條不延長;臀鰭位於體後部。
體具銀白色光澤,背部較暗。各鰭偏黑。本種以前多被誤鑑為夏威夷海鰱。
   
棲所生態 :

亞熱帶大洋性洄游魚類,以小魚蝦為主食,幼魚常出現於內灣、河口等半淡鹹水域;成魚於外海產卵。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南非、紅海到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各地沙泥底海域均可發現。

漁業利用 :

本省各地均產,春夏間產量較豐,主要漁法為圍網、刺網及釣獲,亦偶有為定置網捕獲者。肉質不甚佳,多刺,常醃漬成鹹魚出售。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037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14:04:35

大眼海鰱




學名Megalops cyprinoides   

棲息深度1 - 30 公尺
中文名 大眼海鰱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大眼海鰱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大海鰱   
模式種產地 New Hebrides
觀賞魚類否   
俗名海菴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90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Oxeye; Oxeye tarpon; Ox-eye herring; Ten-pounder; Tarpon; Broussonet tarpon; Bastard mullet; Indo-Pacific tarpo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側扁,體稍高。眼徑較吻長。口稍上位;下頜較突出,上頜向後延長,接近眼後緣。具喉板。體被大而薄的圓鱗,腹部無稜鱗;側線直走,側線鱗數36-40。
背鰭在體被中央,最後一鰭條延長為絲狀;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下方;臀鰭前半部鰭條較後半部鰭條為長。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鰭淡黃色。
背鰭與尾鰭邊緣暗。   

棲所生態 :

生活於暖水域沿近海,以小型游泳動物為食,對環境適應力強,可利用泳鰾來當作輔助呼吸器官,並常可溯入淡水之中,各河川之下游及河口常可發現。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到社會島,北至韓國,南到澳洲。台灣各地均可發現,以南部地區較多。

漁業利用 :

全年皆可發現,夏季較多,南部河口區及沙泥質海岸較盛產。圍網、近海拖網、流刺網均可捕獲。肉質不佳而多刺,多製成鹹魚。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038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20:52:14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4-10 21:20 編輯

地寶



學名Paralichthys olivaceus   

棲息深度10 - 200 公尺
中文名 牙鮃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牙鮃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牙鮃   
模式種產地 Wonsan, Korea, Sea of Japan
觀賞魚類否   
俗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103 cm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Olive flounder; Bastard halibut; False halibut; Japanese flounder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長卵圓形; 兩眼均在左側;兩眼間具骨脊或略寬,上眼稍較下眼稍前,上眼前方微凸。頭中型。口大;上頜延伸至下眼後緣;上頜下方有一突起;
上下頜齒大而呈大犬齒狀。鰓耙長扁且具鋸齒,呈櫛狀,第一鰓弓鰓耙數5-6+14-16。鱗中型,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被小櫛鱗,盲側被圓鱗;
左右側均具側線,鱗數108-120。背鰭起點在上眼前緣上方,軟條數66-84;臀鰭軟條數51-63;胸鰭短於頭長,中部具分枝;尾鰭楔形。
體暗灰褐色,體有許多環紋及小暗點,側線直走部中央及前部上下各具一約略等大於眼徑之暗斑;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台灣至南中國海。台灣產於西南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

高經濟價值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佳,以生魚片、清蒸或紅燒食之。已可人工養殖。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745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21:20:10

頭鱸



學名Pomadasys kaakan   

棲息深度4 - 75 公尺
中文名 星雞魚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石鱸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點石鱸   
觀賞魚類否   
俗名雞仔魚、石鱸、厚鱸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最大體長 80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Silver grunt; Common javelinfish; Javelin grunter; Javelin grunt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側扁,呈長橢圓型,背緣弧形隆起,腹緣略呈弧形。頭中大。吻鈍尖。口中大,端位;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齒細小,絨毛狀,外列齒大;
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具一長而深的中央溝;頦孔1對。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側線完整,側線鱗數51-52。
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I,第IV棘最長,軟條數13-15;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硬棘數III,第II棘強大,軟條數7;
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內凹形。體呈銀白色,背部呈銀灰色,幼魚時,胸鰭以上有6-7條黑色點狀橫帶,背鰭亦具黑色斑點,隨著成長,
斑點逐漸不明顯,頭部和尾鰭則逐漸轉黑。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沿岸海域,深可達75公尺以內,對於低鹽度之容忍度高,可生活於河口沼澤區。以小魚、蝦、甲殼類或砂泥地中的軟體動物為主食。
冬天時會游入河口域產卵。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波斯灣及紅海,北到台灣,南至澳洲。台灣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漁期全年皆有,但以夏秋之季較多,可利用流刺網、拖網或延繩釣漁法捕獲。肉味鮮美,適合油煎或煮薑絲湯。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904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21:26:54

馬友



學名Eleutheronema rhadinum   

棲息深度0 - 23 公尺
中文名 四指馬鮁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馬鮁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四指馬鮁   
觀賞魚類否   俗名竹午、大午、午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200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East Asian fourfinger threadfi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前端圓鈍。吻短而圓。眼較大,位於頭的前部;脂性眼瞼發達,呈長橢圓形。口大,下位,口裂近水平;
下頜唇不發達,只有近口角部份保留唇之構造;上下頜兩側均有牙齒,其外側有小齒;鋤骨及腭骨亦具齒。
體被櫛鱗,背、臀及胸鰭基部均具鱗鞘,而胸鰭及腹鰭基部腋鱗長尖形,兩腹鰭間另具一個三角形鱗瓣;側線直,且向後方緩慢傾斜。
背鰭兩個;胸鰭中長,下側位,胸鰭條皆不分叉,下部具有4枚游離之絲狀軟條,為本種主要特徵之一。體背部呈灰色,體側銀白;
胸鰭基部上緣有一黑色斑點。各鰭灰色,背、尾鰭具黑緣;胸鰭具大黑斑。以前所記載之四指馬鮁魚(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包括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皆可見其蹤跡。喜群棲性,常成群洄游,有季節洄游之習性,會隨著漁期到來而大量湧現。
以蝦、蟹、魚類及蠕蟲等為食。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迄澳洲。台灣四周海域亦都可見,但以西部、南部較多。

漁業利用 :

每年秋末至初春是主要漁期季節,可利用流刺網、底拖網、定置網及釣具等漁法捕獲。肉質細緻鮮美,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清蒸是最適宜的烹調方法。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273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21:32:06

懵仔



學名Rachycentron canadum   
棲息深度0 - 200 公尺
中文名 海鱺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海鱺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軍曹魚   
模式種產地 Carolina, U.S.A.
觀賞魚類否   
俗名海麗仔   
世界分布 全球性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200 cm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英文俗名 Runner; Prodigal son; Sergeant fish; Sergeantfish; Crabeater; Black salmon; Cubby yew; Cabio; Black king fish; Cobia; Black kingfish; Cod; King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口裂水平位,開於吻端。上下頜有寬絨毛狀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細之齒。眼小,有狹窄的脂性眼臉。
體被細鱗,埋於厚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有彎曲;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有擬鰓;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鰓被架7;鰓耙短。
背鰭硬棘短且分離,約略可完全收藏於溝內;軟條部前方鰭條高而略呈鐮刀狀。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但略短。體背部深褐色,腹部淡而略帶黃色;
體側具顯明的二條銀色縱帶,幼魚時,在此帶之上方更有一淡色縱帶,二帶之間則為黑色。各鰭紅褐色至深褐色;尾鰭具白緣。
   
棲所生態 :

日行性之洄游魚類。幼魚時,外形及姿態酷似長印魚,且會隨著大型的鯊、魟魚等一同游動,以大型魚吃剩的碎屑為食。
隨著成長,身上花紋會變淡,且轉為掠食性,以魚及甲殼類為食。活動之水域極廣,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蹤跡。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區除外。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澎湖均有分布,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

漁業利用 :

每年3-5月為主要捕獲季節,盛漁期在清明節前後。一般以底拖網、流刺網、一支釣及延繩釣捕獲。為台灣西南部海域及東部地區重要的漁獲。
若為船釣、遊釣時,則以晨昏為最佳釣獲時刻。現在已能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高,可製生魚片或切片鹽燒、煎煮,肉質鮮美。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432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21:47:41

鮫魚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棲息深度10 - 70 公尺
中文名 鰆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康氏馬鮫   
模式種產地 no locality
觀賞魚類否   俗名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澎湖、小琉球、東沙   
最大體長 240 cm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Spaniard; Spanish mackerel; Seer; Snook; Striped seer; Doggie; Cybium; Barred mackerel; Barred Spanish mackerel; Commerson's mackerel; Narrowbarred mackerel; King seer; Katonkel barracuda kuda; Narrow-barred king mackerel; Kingfish; King mackerel; Narrow-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
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2-16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
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0-2+1-8。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延伸至第二背鰭後方急降至腹側,
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11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
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50-60條波形黑色橫帶,幼魚則呈點狀。   

棲所生態 :

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游泳敏捷,性凶猛,成小群游動。主要捕食小型群游魚類和甲殼類。

地理分布 :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自非洲東岸、紅海,東至澳洲,北至韓國、日本。台灣各地均有產,尤以東部及南部海域產量最多。

漁業利用 :

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一般漁法以圍網、定置網、流刺網、一支釣為主。全世界一年估計產量為55,000-75,000噸。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495

黑雲 發表於 10/4/2010 21:52:25

鮫魚 (大翼)



學名Scomberomorus sinensis   
   
棲息深度10 - 50 公尺
中文名 中華鰆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大陸名中華馬鮫   
模式種產地 China
觀賞魚類否   
俗名馬加、大耳、西達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最大體長 218 cm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英文俗名 Chinese seer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
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0-13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
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1-3+10-12。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延伸至第一背鰭後部急降至腹側,
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6-7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
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上方具10-12條不顥之不規則黑色窄橫帶,幼魚則呈點狀。

棲所生態 :

近海暖溫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的大陸棚區,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亦出於現河口域,甚至被發現於泰國之眉公河。
性凶猛,行動敏捷,成群捕食小型如鯷類之魚。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海南下至中南半島,甚至發現於泰國之眉公河。台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

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圍網、流刺網、定置網捕獲。煎食、味噌湯皆宜,亦可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資料轉載自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499
頁: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香港海水路亞對象魚資料與習性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