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鲷,学名为Acanthopagrusschlegel,俗称有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黑毛、乌翅、黑加吉、黑立等。黑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广东人俗称黑鱲或黑(鱼立)台湾又俗称黑格乌格,而港澳和珠海钓友亦喜爱称作黑鬼黑沙黑牛牛屎。 黑鲷 - 形态分布黑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前端钝尖,第一背鳍有硬棘11-12,软条12。两颌前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及口盖骨上无齿。两眼之间与前鳃盖骨后下部无鳞。侧线上鳞6-7枚,体青灰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黑色横带数条。
黑鲷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常与其他鱼类混杂一起被捕获。渔期在春、秋两季。黑鲷为高级海鱼,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之沿岸,港湾及河囗,属内湾性,对于环境之适应能力较强,适应之范围亦较广,对于低温之适应能力也相当强,但在10℃以下即不摄食,5℃以下即有死亡之可能。 黑鲷为喜好钓鱼者评价甚高之鱼种,而其在寒流期间,未见冻毙之情况下,可知它们是相当耐寒之鱼类,目前已经成为海水鱼饲养业者一重要之养殖对象。黑鲷属于温,热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喜栖息于砂泥底之内湾水域,和礁岩砂岸交会的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幼鱼期全为雄性,到了3~4年后,才转变为雌性,生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强。黑鲷对盐分的适应能力亦很强,可以在任何盐度的水中饲养,黑鲷之成长速度甚快,对水温之适应能力亦强,水温介于l0℃~32℃时,均能适应生存,性杂食偏肉食性,喜欢吃有壳的贝类,小型蚝类,小型虾蟹等,大型的黑鲷,比较会晚上才上岸觅食。
黑鲷喜在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活。黑鲷为广温、广盐性鱼类,生存盐度为4.09‰-35.0‰,生长适应盐度10.0‰-30.0‰。耐低温能力较真鲷强,生存温度为4.3℃-34.0℃,致死低温度为3.5℃,摄食水温6℃,生长适宜温度为17.0-25.0℃。黑鲷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贝类和小鱼虾为主要食物。在自然海区一般一龄鱼尾叉长15cm,2龄21cm,3龄26cm,4龄30cm,5龄33cm,7龄37cm,9龄达40cm左右,最大个体长45cm,一般4龄之前生长速度较快。
黑鲷肉质鲜美是名贵的海产鱼类之一,黑鲷生长快,食性广,耐盐性和广温性,易饲养,抗病力强,是海水和咸淡水增养殖的优良品种。商品鱼价格在30元/斤,是中国自南至北沿海各省的海湾、河口区域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