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其他] 香港淡水路亞對象魚資料與習性 (更新中......)

  [複製鏈接]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1:4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IP:- 香港
<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15 17:38 編輯

小弟在看舊貼的途中忽然諗到出個呢d post ,方便新手入門對應
唔知大家覺得有冇用呢? 如資料有錯請提醒小弟更新!



加洲鱸
b25aae514c5fc40c367abef8.jpg IMGP3003.JPG

加州鱸鱼原名大口黑鱸,分類學上屬鱸形目,太陽鱼科,原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密西西比河水系,是一种肉質鲜美、
抗病力强、生長迅速、易起捕、適温較廣的名貴肉食性鱼類。现通過引種,已廣泛分布於美國、加拿大等淡水水域,
尤其在五大湖,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加州鱸鱼也被引到英國、法國、南非、巴西、菲律賓等國家。我國台灣省於70年代引進,
現已繁殖了幾代。廣東深圳、惠陽、佛山等地也於1983年引進加洲鱸鱼苗,並於1985年相繼人工繁殖成功。
繁殖的鱼苗已被引種到江穌、浙江、上海、山東等地養殖,而且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加州鱸鱼生長较快,當年繁殖的鱼苗能長到0.5公斤,達到上市规格。一周齡的鱼就性成熟,即可繁殖,
無論在池中單養或鱼塘中混養,都能有效地控制鱼塘中野雜鱼蝦和羅非鱼的過度繁殖,可谓一舉多得,
所以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優良養殖品種。

          (一)、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征加州鱸鱼體延長而側扁,稍呈纺錘形,横切面为橢圆形。體高與体長比為1:3.5—4.2,
頭長與體長比為1:3.2—3.4。頭大且長。眼大,眼珠突出。吻長, 口上位,口裂大而寬。颌骨、腭骨、
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狀齒,多而细小,大小一致。背肉肥厚。尾柄長且高。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密鳞片,
但背脊一線颜色較深,常呈綠青色或淡黑色,同时沿側線附近常有黑色斑纹。腹部灰白。加州鱸鱼外部形態如圖所示。

  (二)習性

 1.棲息習性 :

加州鱸鱼主要棲息於混濁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如湖泊、水庫的淺水區(1—3米水深)、
沼澤地帶的小溪、河流的滯水區、池塘等。常藏身於水下岩石或樹枝槽中,有點地習性,活動範圍較小。在池塘養殖,
喜歡棲身於沙質或沙泥質不混濁的静水環境中,活動於中下水層。性情較馴,不喜跳躍,易受驚嚇。
加州鱸鱼的適温範圍廣,在水温1—36.4℃時都能生存,10 ℃以上開始攝食,最適生長温度為20—30℃。
水質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毫克以上,比鱸鱼、鳜鱼耐低氧能力强。幼鱼愛集群活動,成鱼分散。
加州鱸原產地為純淡水,但經深圳市試養証明,在10‰以下鹽度,pH值在6—8.5之間的水體均能適應。

 2.食性與生長 :

加州鱸鱼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鱼類,掠食性强,攝食量大,常單獨覓食,喜捕食小魚蝦。
當水質良好、水温25℃以上時,幼鱼攝食量可達總體重的50%,成鱼達20%。食物種類依鱼體大小而異。
孵化後一個月内的鱼苗主要攝食轮虫和小型甲殼動物。當全長達5—6厘米時,大量攝食水生昆虫和魚苗。
全長達10厘米以上時,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當飼料不足時,常出現自相残殺現象。在人工養殖條件下,
也攝食配合飼料,且生長良好。在適宜環境下,攝食極為旺盛。冬季和產卵期攝食量减少。當水温過低,
池水過於混濁或水面風浪較大時,常會停止攝食。由於食量大,因而生長快,當年魚苗經人工養殖可達0.5—0.75公斤,
達到上市規格。養殖2年,體重约1.5公斤。3年约2.5公斤。已知養殖最大個體長75厘米,重9.7公斤。
在江河中垂釣所獲最大個體長82.7厘米,重10.1公斤。

 3.繁殖習性 :

加州鱸魚1周年以上才成熟。產卵在2—7月間,4月為產卵盛期。繁殖的適宜水温為18—26℃,
以20—24℃為好。初重1公斤的雌鱼懷卵4—10萬粒,為多次產卵型,每次產卵2000—10000粒。
平时雌雄魚難以辨别, 到了生殖季節,雌鱼體色較暗,鳃蓋部光滑,胸鳍呈圓形,腹部膨大,體型較粗短,
生殖孔红腫突出;雄魚則體長,體色稍艷,鳃蓋部略粗糙,胸鳍較狹長,生殖孔凹入。在一定生態條件下,
加州鱸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如水質清新,池底長有水草等。產卵前,雄魚在池邊周圍較浅水處用水草或根莖築巢,
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徑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處,雄魚築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魚到來。雌雄魚相會後,
雄魚不斷用頭部頂托雌魚腹部,使雌魚發情,身體急劇顫動排卵,雄魚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過程。
雌魚產卵後即離開巢穴覓食,雄魚則留在巢穴守護受精卵,不讓其他魚類靠近。受精卵略帶黏性,
黏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礫上,待魚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後,雄魚才離開巢穴覓食,孵化時間一般為5—7天。
  剛孵出的魚苗體近白色半透明,全長7—8毫米,集群游動。出膜後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後即開始攝食小球藻、
輪虫,以後攝食小型枝角類、桡足類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個月内的魚苗仍集群受到雄親魚的保護。

轉載自 :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6238.html

更新中......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1:57:14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5 12:20 編輯

生魚

中文名稱:烏鱧


英文名稱:snakehead


拉丁学名:Channa argus


中文俗名:鱧鱼、烏鱼、黑鱼、生鱼、财鱼
240px-Channa_argus_after_berg_1933.jpg IMGP2435.JPG

烏鱧有雄性大於雌性的現象,一般成年烏鱧的體長約在40至70公分之間,不過有些大型烏鱧的體長長達80公分以上,
目前為止發現最大的烏鱧有接近1.5公尺之長(也有人說是1.2公尺),重達15磅(7公斤左右),據說是在俄羅斯被發現的。
  特徵:
烏鱧的口部延伸至眼部後方,長長的背鰭大約有49至50個鰭刺,而臀鰭則有31至32個鰭刺。烏鱧的體色是其最明顯的特徵,一般大多為棕色,
不過有少數部位可能為金色或蒼白色,烏鱧身體兩側的斑點呈現鞍狀排列。
  經濟價值:
烏鱧在南韓、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被視為一種珍貴的食用魚,廣東人尤喜加入西洋菜、陳皮、鴨腎等作湯;南韓在1992年時出產了500公噸左右的烏鱧,
但烏鱧卻未成為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市場中十分普遍的魚種,而在其他地區,如鹹海和塔拉河,每年都各會有1-5公噸和10公噸的產量。
  習性:
牠們有鰓,也有輔助呼吸器官,只是有水氣就可以旱災時躲在泥中度過。烏鱧肉食性魚類,小烏鱧食水生浮游動物,稍大即食小鱼、小蝦。大烏鱧以食其他鱼類和青蛙為主,
有時還食小烏鱧。烏鱧喜棲於水草茂密的泥底或在水面曬太陽,有些還經常藏在樹根石逢中来偷襲其他魚。
  生存環境:
烏鱧分佈於印度、東南亞至俄羅斯遠東地區以及各大水系等,常棲息於湖泊、河流及溝渠中以及常潛伏在水草茂盛處,喜好生存於底部為泥土、
有水生植物與水流緩慢平靜的湖泊、河川、池塘、水庫以及運河等水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舟山群島。
  哺育與成長:
烏鱧的幼魚由兩隻成魚守護,並會把卵放置於60-80公分深的巢穴。烏鱧的在孵化時的第一天,長度大約是5.7毫米,在;
3天後,則會長至7.3毫米,並且開始用魚鰓呼吸,血管會明顯增少,而胸鰭會變大;兩星期後,身長會達到1.1公分長;而1.8公分之後,
就會開始食用小甲殼綱動物以及更為幼小的魚;直到長至4到4.5公分時,才會有斑點出現。成魚守護時會攻擊游近的動物。
  食性:
烏鱧是肉食性動物,並且食量非常大,食物種類有蜻蜓幼蟲、蟑螂、甲蟲、小龍蝦(螯蝦)、蛙類、魴、鯉魚以及其他淡水魚等等。可吃下體型一半的魚。
  入侵物種:
作為食用魚,烏鱧曾在美國,紐約、休士頓、奧蘭多、聖路易等城市有大量販賣,但因有部份烏鱧流出,在野外大量繁衍,成為入侵物種,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
2007年7月29日,美國當局禁止了烏鱧的進口。

部份資料轉貼自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3%8F%E9%B1%A7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2:32:24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線鱧,俗稱泰國鱧(呆呆),其生命力極強,為強勢物種。

IMGP1429.JPG IMGP1571.JPG

體型
泰國鱧體型巨大,但較同類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稍小,人們也常常將這兩種魚搞混,根據記載,泰國鱧成年體長可達10-40公分,而最大紀錄為70公分,雖然有1公尺的傳聞,但未得到證實。
特徵
泰國鱧身體修長,頭大而寬並稍有些鈍,口部與瞳孔大,背鰭以及臀鰭基部長,腹鰭位於腹部,尾鰭稍橢圓形。泰國鱧的體色呈褐綠色或暗黑色,腹部則是灰白色,而背部是灰黑色,魚鰭的顏色均較淺。
分佈
泰國鱧原產於中國南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南部、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泰國和大部分東南亞國家,而泰國鱧最近被引入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台灣和馬達加斯加,以及20世紀被引入夏威夷,並對非原產地國家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
成長速度
泰國鱧的成長速度極快,一年體長就可達到30公分以上,並已經可以交配(性成熟),兩年內就可以長至60公分,已接近70公分的極限。
棲息環境與物種入侵
泰國鱧耐污力可是強的有名,從一般河川中下流域、湖泊、池塘以及水庫等流域,甚至到受嚴重污染的下水道、排水溝都有他的蹤跡。而當初引進泰國鱧的原因是食用,但後來因土味腥味太重,失去價值,後來業者放生不當,才使的泰國鱧因沒有天敵,大量繁衍,導致今日後果。

部份資料轉貼自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7%9A%E9%B1%A7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3: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5 14:32 編輯

小盾鱧
學名Channa micropeltes
俗稱魚虎,因幼體有紅側線,又名紅線鱧,為強勢物種之一。

Tomanfry.jpg 兩公分大的幼體
Channa_micropeltes_juvenile_2349.jpg 即將成年的幼體
IMGP3040.JPG
IMGP3118.JPG 72公分的成魚

小盾鱧可能是鱧亞目裡體型最第二巨大的一種,僅次於巨鱧(Channa marulius ara),小盾鱧成年體長可達30-60公分,身體顏色大約成長至50公分後固定,根據記載,
體型最大四隻個體(分別在1989年、1991年以及1992年捕獲)體長超過1公尺,體重超過20公斤,而其中一隻個體在2003年長到1.5公尺長,為目前最大紀錄。

特徵
  小盾鱧特徵幾乎與線鱧(Channa striata)相同,但小盾鱧的頭部稍尖一些。小盾鱧的體色多變,大部分小盾鱧的體色為綠褐或橄欖綠,側線以上有不規則黑色斑紋,
側線以下則有桃紅或粉黃的顏色,腹部純白色。

物種入侵
  雖然小盾鱧的耐汙力沒有泰國鱧來的強,但靠者巨大的體型、掠食性強以及兇猛的習性,使得小盾鱧對生態的破壞與泰國鱧不相上下,有時甚至還超越泰國鱧的生態破壞能力。

棲息水域
  小盾鱧主要生存於河川下游流域、池塘以及水庫等水流平緩的水域,喜好於淺水區活動,並且在水底游動,偶爾才會進入深水區或在水面游動。
據說,小盾鱧能用鰭爬到陸地上長期生活,但生物學家指出,小盾鱧在陸地上最多也撐不到四天,並且,小盾鱧的鰭不適合爬行。

食性
  小盾鱧為掠食性魚類,性情兇猛,主食為魚類、鳥類、水生昆蟲、蝦類以及兩棲類等,而小盾鱧的巨大體型,意味著,小盾鱧有捕食大型魚類的習性,如:鰱魚。
成長

兩公分大的幼體
即將成年的幼體小盾鱧的幼體體色為紅色,在兩個月後,小盾鱧身體會有橘色或黑色的側線條紋,在快達到成熟時,體色會呈現與鱧魚(Channa maculata)相近的體色。

分佈
  小盾鱧原產於蘇門答臘、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緬甸是否有小盾鱧,現在仍無法確定),後來引進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臺灣和中國,
目前美國以及英國(外來種)目前也有捕獲小盾鱧。

哺育
  小盾鱧的護幼行為極強,雌魚和雄魚會一起照顧幼魚並以防掠食者靠近,當守衛的成年小盾鱧發現其入侵者時,會不斷攻擊入侵者,死亡率之高,
因此,造成了誤闖其地的許多水鳥、蛙類的死亡,據說,有一名潛水員因太靠近小盾鱧的幼魚,而遭到成魚攻擊。

經濟價值
  在印度,飼養小盾鱧的業者通常利益較小,因為當地很少人會食用小盾鱧;相反的,馬來西亞視小盾鱧為高級食用魚,
而泰國的湄公河這一帶從1982年飼養小盾鱧的職業就開始盛行,到1986年時,產量已達到386公噸,而到1992年時,產量更是攀升為1490公噸,
現在,在泰國市場或路邊仍可見到許多漁民販賣小盾鱧的景象。在美國,政府規定禁止水族館販售小盾鱧成魚, 而成魚必須在羅德島野放,
而羅德島也正是在處理長太大的水族館魚類的地方。

部份資料轉貼自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0%8F%E7%9B%BE%E9%B1%A7#.E9.AB.94.E5.9E.8B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3:51:01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5 14:29 編輯

翹咀紅
F0034d01.jpg IMGP2629.JPG

學名 : Culter alburnus
目名 : 鯉形目 (Order CYRPINIFORMES )
  科名 : 鯉科 (Family Cyprinidae )鯿魚亞科Abramidinae
中文俗稱:曲腰魚、翹嘴魚、總統魚

體長:
  最大可達100公分,通常為30-50公分。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體背平直,但頭背部稍隆起。口上位,下頜厚實並明顯地向上突出,致使其口裂幾乎與身體呈垂直,後端達鼻孔下方。
眼大,位於頭側上方。腹稜自腹鰭基部至肛門。背鰭最後一枝不分枝鰭條為光滑之硬刺。鰓耙稀疏;細長而堅硬,下咽齒尖端成鉤狀。體背部和體側上半部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河川之中、下游與湖泊等開闊水體之中、上層水域。行動活潑,性情兇猛,捕食其他小型魚類。幼魚則以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自西伯利亞至越南之東亞大陸皆有其分佈。台灣分佈於南部之日月潭與曾文水庫及其附近之溪流。

以上部份資料轉貼自 : http://www.tacocity.com.tw/NCF/fish/fish004.htmhttp://archive.zo.ntu.edu.tw/fish_index.asp?fish_id=F0034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4: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5 14:28 編輯

東洋刀
N10.jpg IMGP2947.JPG

學名  Chitala chitala   
命名者 (Hamilton, 1822)  
中文名 鎧甲弓背魚
科中文名 弓背魚科
科名  Notopteridae
中文俗名 飛刀、斑鹿弓背魚 
英文俗名 Clown knifefish 

型態特徵 :
  體延長而側扁細瘦,尾部圓鈍。眼較前位。口裂大。頭部稍有微凹之現象。體色為亮銀灰色,背部顏色較深,幼魚期顏色黯淡,且無斑點;成魚則顏色亮麗,
且於下腹部近臀鰭處具8-9個黑色斑塊。具單一且略小之背鰭,臀鰭延長與尾鰭相連接。最大體長可達122公分。

棲所生態 :
  屬底棲性之熱帶淡水魚,喜棲於較大河川或湖泊之中。傍晚微暗時才開始活動,白天則靜止於陰暗處。會以鰾為輔助呼吸之器官。
產沉性黏著卵於石頭或枯木上,雄魚會保護卵與幼魚。屬肉食性魚,性情兇猛。

地理分布 :
  主要分佈在南亞洲地區,如印度、緬甸、泰國等河川中。

漁業利用 :
  商業性觀賞用魚。產地食用魚種。

備註 :
   Chitala chitala (Hamilton, 1822)為有效種名,Notopterus chitala (Hamilton, 1822)為其同種異名。

以上部份資料轉貼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importpic.php?id=N10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7:46:14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6 01:51 編輯

塘蝨

E125-Cl-fu-1.jpg IMGP2678.JPG

學名  Clarias fuscus   

棲息深度  0 - 20 公尺  
中文名 鬍子鯰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塘蝨魚科
科號科名  F152 Clari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鬍鯰   
模式種產地 Chin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土殺、本土土虱、塘虱魚   
世界分布 台灣、中國、東南亞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     
最大體長 2 m  
棲息環境 河口、淡水  
同種異名 Macropteronotus fus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英文俗名 Puntat; Walking catfish; Whitespotted freshwater catfish; Whitespotted clarias; Cat-fish;
Chinese ca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延長,頭部平斜,後部側扁;頭背及兩部具骨板。吻寬而短。前鼻孔為一根短管,後鼻孔則為裂縫狀。
上頜較突出。鬚四對,鼻鬚與頦鬚各一對,較短;上下頜鬚各一對,較長。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多黏液;
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而伸達尾基。背鰭基部長,僅具軟條55-63;臀鰭與背鰭同形,其軟條39-46,不與尾鰭相連;
胸鰭小,但具1根粗狀硬棘,其內緣呈鋸齒狀。體黃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
有時體側另具10條由5-6個細小白點的縱紋。

  棲所生態 :

棲息於河流、溝渠、湖沼與稻田等具泥質地之水體中。常群集於岸邊暗處或洞穴中,能長期間離水,
遷移能力強。為夜行的底層活動魚類,食性廣,不僅捕食小魚、蝦,也攝食腐敗的動植物碎屑。
雄魚會築巢與護幼之行為。 此魚眼小, 不喜光線, 夜間活動, 捕食小動物, 動作敏捷.
在大雨過後, 即出動覓食. 冬季在枯池中潛伏泥中冬眠.

塘虱是無魚鱗, 體形長, 前部分平扁, 後半部分兩側扁, 頭背灰黑色, 腹部較淡, 嘴扁而寬, 是生活在水下層的肉食性魚. 不喜歡合群,
只能零星地碰上. 在一般的池塘, 溝渠中, 塘虱的體形不大, 為數也不多, 但在大的水塘中, 塘虱則較多, 而且體型較大.

  地理分布 :
產於中國大陸、東南亞、台灣等地區;但目前以養殖魚為主。  

  漁業利用 :
為養殖食用魚。本種通常以枸杞燉之,具食補作用。  

以上部份資料轉貼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2924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7:59:39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5 18:15 編輯

羅菲  (一)


a737-06.jpg IMGP1400.JPG
學名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棲息深度  0 - 10 公尺  
中文名 莫三鼻口孵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慈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09 Cichl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莫桑比克口孵非鯽   
模式種產地 Mozambique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非洲仔、南洋鯽仔、在來吳郭魚   
世界分布 非洲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39 cm  
棲息環境 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陳志毅 1997   
英文俗名 Tilapia; Common tilapia; African mouthbrooder; Largemouth kurper; Mozambique mouthbrooder; Kurper bream; Mozambique cichlid; Java tilapia; Mozambique tilapia  
瀕危狀態 IUCN 瀕危狀態:Not Applicable   

  形態特徵 :

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
下枝鰓耙14-20(通常為18)。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
硬棘XV-XVII(通常為XVI),軟條數10-13;臀鰭硬棘III,軟條數9-12;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
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灰黑色,或銀灰而帶有藍色,背部較深,腹部則淡;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
一般體側不具暗色橫帶,唯標準體長6公分以下的幼魚具4-6條不顯之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許多灰色小點,無垂直橫紋;
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之胸、背及尾鰭具鮮紅之鰭緣,體色偏黑,頭部偏白。   

  棲所生態 :

廣鹽性魚類,可存活於淡水及海水中,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高鹽度、低溶氧及混濁水,但耐寒力差,適宜生存溫度在16-35℃,
溫度低於10℃以下,或高於40℃以上皆不利生存;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故廣為被引進繁殖。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  

  地理分布 :

原產於非洲南部,現因人工養殖之故,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台灣在內。本種魚可與同屬它種魚雜交,故在野外較難發現純種魚。
目前台灣純種莫三鼻口孵魚主要存在於水產試驗所及其它少數水產研究機構或養殖場,而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池沼及溝渠等水域,

  漁業利用 :

是以其易於雜交之特性而廣為世界養殖的一種魚類。肉質鮮美細嫩,骨刺少,經濟價值高
 樓主| 黑雲 發表於 5/3/2010 18: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本帖最後由 黑雲 於 2010-3-5 18:13 編輯

羅菲 (二)

a737-08.jpg

學名  Tilapia zillii   

棲息深度  0 - 10 公尺  
中文名 吉利慈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慈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09 Cichl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齊氏非鯽   
模式種產地 Algeri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吉利吳郭魚   
世界分布 非洲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最大體長 40 cm  
棲息環境 淡水、近海沿岸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陳志毅 1997   
英文俗名 Redbelly tilapia; Zill's tilapia; Cichlid; Mango 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

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
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下枝鰓耙8-9。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
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硬棘XiV-XV,軟條數10-13;
臀鰭硬棘III,軟條數7-9;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
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暗褐色而帶有虹彩,背部較暗,下腹部暗紅色;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
一般體側約具7-8條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黃斑駁;背鰭軟條部另具一黑色圓斑。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
頭部具孔雀綠斑點及淺綠色線紋

  棲所生態 :

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汙染、低溶氧及混濁水;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
故廣為被引進繁殖。性兇猛,領域性強,對本土原生魚種造成傷害。
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腐植質及小型動物等為食。不口孵,而是挖掘巢穴產卵,
由親魚守衛保護

  地理分布 :

原產於非洲及歐亞大陸,現因人工養殖之故,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台灣在內。
本種魚不易於與其它魚種雜交,故在野外可發現純種魚。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池沼及溝渠等水域。

  漁業利用 :

本種魚不易與它種魚雜,經濟效益較差。

以上部份資料轉載自 :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625
puretung 發表於 5/3/2010 20:36:04 | 顯示全部樓層 IP:- 香港
好有用既一個post, 好多個forum都有,不過無一個係咁詳細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200 收起 理由
黑雲 + 200 資料提供,THX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魚民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聯繫魚樂網|FISHINGHK.com™  

GMT+8, 22/11/2025 05:24 , Processed in 0.152476 second(s), 9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7 Comsenz Inc.

System by FISHINGHK.com Since 2007-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